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开启新时代实践育人新征程 ── 我市深入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2018-06-04

今年3月,天津工业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研究生谷源,前往西青区张家窝镇张家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基层工作中,了解到该村党组织管理人员年龄较大、人手较少、对于信息系统不太熟悉,谷源便把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村干部一起整理全村的党员信息,梳理党员材料,把全村的党员信息录入到系统当中,进行“智慧党建”的研究探索建设。


谷源的“走马上任”,源于我市正在积极推行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现如今,在我市高校,像谷源这样通过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这个平台,走进机关企业、科研院所,走进中小学校、事业单位,走进基层社区、田间地头……既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更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大思政’改革。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一二课堂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杨清海说。


  区校联手形成合力


  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一直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不能有效解决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理论辨识与行为内化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往往不容易突破‘最后一公里’。因此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打破惯例,走出一条适合实践育人的创新之路。”杨清海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9月,我市启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构建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岗位全面覆盖的实践育人区校协同体系,形成强大合力。随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高校党委和各区委、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集中投入600万元支持高校共同体建设。


  今年3月,天津工业大学在全市率先举行“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启动仪式,之后该校2017级近6000名学生陆续分批赴各街镇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全体在校学生滚动式全员参与目标,建立固定化、长效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机制,促进区校双方的深度融合。启动仪式现场,还为首批赴西青区各基层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助理的大学生骨干颁发了聘书。“未来,学校每年都将选派优秀大学生党员到西青区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助理,协助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亚男说。


  目前,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分别与津南区、西青区、南开区、滨海新区、河西区建立了“1+1”的区校共同体。全市首批5个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正式挂牌。


  实践育人共同体打破了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墙”,建立了学生固定化到社会中体验学习的“绿色通道”,打通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后一公里”。


  推出定点常态融入化体系


  打造体验式育人新模式


  在区校联手的同时,我市积极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帮扶、志愿服务、技能训练、科技下乡、就业创业、文化建设等形式,形成了定点化、常态化、融入化的实践育人资源协同体系。


  今年3月初,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8个学院与河西区14个街道共同打造“语露工程”项目。“该项目不是去社区做卫生、走过场,而是一届届学生接力在固定社区开展实践,为社区提供外语辅导、人员培训、义务翻译等志愿服务,以钉钉子的精神长期坚持,构建长期化、固定化的实践育人创新机制,也有力提升了社区工作水平。”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团委书记冯鹏说。


  其实,“语露工程”项目在该校已经有16年的历史,并已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常态化、双向化和国际化的项目特点。截至目前,通过“语露工程”参加义务服务的学生已累计达到2000余人次,服务时长1680小时,受益群众达6000余人。“根据市教育两委的部署安排,此次区校共建‘知·行’实践育人共同体,特别得到了河西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双方要在过去‘语露工程’的基础上,发挥河西区‘首善之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办学特色,在国际化街区建设、涉外赛会服务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等方面为学生构建长期化、多岗位、体验式的实践育人工作新平台,共同打造‘实践天外’的工作品牌。”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说。


  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础上,我市统筹推进班级街道、校内校外等平台一体化共建。构建“一班一村”实践育人平台,建立班级(社团)和共建单位的街道农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一对一”定点实践机制。每个班级(社团)学生在学期间连续4年定点服务、接续传递,形成固定化、长效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机制。制定《关于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的意见》,在全市高校全面设立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将课外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设定时长、规范要求、全员参与,实践结果和学生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相挂钩,学生必须在学期间完成“三个一”的实践任务方可毕业:进行1次深度社会调查,形成高质量调查报告;开展1次服务周期不低于15天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参加1次不低于1个月的政企或社区实岗挂职,增强社会阅历。


  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实践育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保证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的长效性,我市积极构建了从立项、认证,到考核、激励,再到与分享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全程项目管理机制。


  近日,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新华中学举行。刚一开场,一段很潮的MV《马克思是个“90后”》便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原来,这是天津师范大学“树人”宣讲团正在进行“理论自信──听‘90后’讲讲马克思”基层宣讲活动。宣讲团以马克思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十九大报告与《共产党宣言》的一脉相承等内容进行阐述,让台下的中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多了一份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


  据了解,在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天津师范大学成立 “树人”宣讲团,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路上手拉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活动,发挥朋辈教育作用,上好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宣讲团通过生动鲜活的视频、幽默风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热烈互动的问答,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创造性设计一批形式新颖、内容充实、青年喜爱的创新实践课。目前,“树人”宣讲团已完成了包含30余门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构建,并先后赴微山路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中、电子计算机职专、新华中学等地开展宣讲活动。


  “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朋辈之间开展教育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建立了全程分享机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在班级、学院、学校逐级分享实践成果和感悟,并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举办5场市级实践育人工作研讨会,分享经验成果。”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明介绍说。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全程指导机制。每个实践团队都有专人指导,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同时建立了全程考评机制。依托天津市“易班—超级校园”思政APP平台实时动态认证学生实践时长、记录学生实践学分、查询学生实践效果。定期对优秀实践单位、实践团体和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等进行表彰奖励,积极选树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中涌现的典型人物。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账号